法治零距离讯 2025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警方破获一起针对老年人的 "洗钱工具人" 招募案件,79 岁的退休工程师李大爷(化名)因轻信 "手机接单赚养老钱" 的广告,在 3 个月内累计为电诈团伙转移资金 168 万元。直至银行客服多次致电询问异常交易,老人仍坚称 "是帮朋友代收货款"。
据警方调查,李大爷在社区公园被一名自称 "养老驿站工作人员" 的男子搭讪,对方称 "用自己的银行卡帮忙接收电商平台订单款,每笔可获 1.5% 佣金,操作简单无风险"。在对方指导下,老人下载了伪装成正规金融 APP 的虚假软件,按照 "每天接收 3-5 笔转账,金额不超过 5 万元" 的指令操作,3 个月内共接收 127 笔可疑资金,每笔到账后立即按要求转入指定账户,累计获利 2.5 万元。
犯罪团伙精准捕猎 "银发族" 三大套路揭秘作案手法警方总结该团伙针对老年人的 "洗脑三步法":
情感渗透式接近:通过社区义诊、免费理发等公益活动获取老人信任,记录 "子女在国外"" 独居 ""有固定退休金" 等信息,建立 "高价值目标" 档案;
小额试水降戒备:从 "代收 200 元赚 3 元" 的 "新手单" 开始,伪造电商平台订单截图、银行流水明细,让老人相信 "资金来源合法";
技术隔离防识破:要求老人使用专用二手手机接收转账,屏蔽银行官方短信提醒,谎称 "避免家人担心",并教授 "应对银行问询话术"(如 "这是子女给的养老钱")。
"李大爷的手机里甚至存着骗子伪造的 ' 北京市养老服务协会合作证明 ',公章、编号一应俱全,老人根本分辨不出真假。" 朝阳分局经侦大队民警王警官表示,此类案件中老年人因 "怕给子女添麻烦"" 相信官方背景 "等心理,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 突破口 "。
跨区收网捣毁洗钱链条 警方查获 "老年专用" 作案工具专案组通过资金流追踪,发现该团伙在河北、山东等地设立 5 个洗钱窝点,形成 "诈骗赃款 — 老人账户 — 虚拟货币交易 — 境外赌场" 的完整链条。4 月 12 日,北京警方联合多地公安机关开展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 19 名,查获涉案银行卡 246 张、伪造公文 37 份、用于洗脑的 "老年人话术手册"12 本。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涉案老人因尝到 "甜头",主动发展身边老友加入。李大爷曾介绍 4 位同龄老人参与,其中年龄最大的 82 岁,人均过账超 50 万元。警方在窝点发现,犯罪团伙针对老年人设计了 "风险提示卡",包括 "遇到警察怎么说"" 银行打电话怎么办 "等应对策略,甚至制作了" 疾病急救卡 " 获取老人进一步信任。
法律警示:"被动洗钱" 仍需担责 家属需织密防护网根据《刑法》第 191 条及 "两高" 司法解释,即使老年人自称 "不知情",若存在 "高额佣金诱惑"" 多次异常交易未察觉 "等情形,司法机关可推定其主观故意,最高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立文提醒:" 家属应定期帮老人核查账户流水,开通 ' 实时交易提醒 ',避免因 ' 信息差 ' 沦为犯罪工具。"
警方发布 "老年人防诈三必问":
收益合理吗?日赚百元的 "无风险兼职",远超正常理财收益,必是陷阱;
流程合规吗?要求使用专用手机、屏蔽银行通知、拒绝子女过问的,必藏猫腻;
资金清晰吗?无法说清资金来源、用途的 "代收代付",必是违法洗钱。
社会反思:当 "养老需求" 被犯罪利用 多维度防护刻不容缓本案折射出老年人面临的 "数字鸿沟 + 情感空缺" 双重风险。数据显示,2024 年北京涉老电诈案件中,利用账户洗钱的 "工具人" 占比达 32%,平均年龄 65 岁,空巢老人占比超 60%。北京市公安局已联合市民政局启动 "银龄盾牌" 计划,在全市 2000 余个社区设立 "养老反诈驿站",每周开展 "子女课堂 + 老人特训",指导家庭安装账户监管软件,金融机构对 60 岁以上客户新开账户实施 "子女双签" 制度。
"父亲总说 ' 自己能搞定 ',没想到骗子比我们更懂老人的心理。" 李大爷的女儿在采访中哽咽道,"这次教训提醒所有子女,对父母的关心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多教他们用手机查流水、问警察,才是最好的保护。"
随着涉案资金的追查和老人账户的司法解冻,李大爷的生活逐渐回归平静,但这起案件留下的警示仍在持续 —— 守护老年人的晚年安宁,需要法律严惩、技术拦截与家庭关怀的同频共振,让犯罪团伙在 "银发群体" 面前无机可乘。(来源:法治进行时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