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明确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规则:外卖小哥获"职业伤害+侵权赔偿"双赔付 来源:法治零距离 时间:2025-05-15 浏览:

  法治零距离讯  在"5·15"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典型案例,其中上海外卖骑手冯某获"职业伤害保障+侵权赔偿"双赔偿的裁判引发广泛关注。该案首次明确新业态从业者可同时享受社会保险与民事赔偿双重保障,为全国300万外卖骑手权益保障提供司法范本。

  案件焦点:职业伤害认定与侵权责任竞合

  2023年12月,上海外卖骑手冯某送餐时被小区突然关闭的电动门撞伤,经鉴定构成十级伤残。法院查明,冯某受伤发生在执行平台订单任务期间,符合《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害保障办法》规定的"工作期间事故伤害"情形,已获人社部门核发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8万余元职业伤害保障待遇。

  争议焦点在于:物业公司是否需承担侵权责任?法院认为,职业伤害保障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与民事侵权责任性质不同,二者可并行适用。最终判决物业公司赔偿冯某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17万余元,实现"社保赔付+侵权赔偿"总计25万元的双重保障。

  法律突破:构建多元保障体系

  一、职业伤害认定标准明确

  根据《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害保障办法》,外卖骑手在以下情形可认定为职业伤害:

  1、执行平台订单任务期间发生事故

  2、接单往返居所途中非主责交通事故

  3、突发疾病48小时内死亡

  4、抢险救灾等公益活动受伤

  二、赔偿机制创新突破

  1、社会保险先行赔付

  职业伤害保障参照工伤保险标准,包含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十级7个月工资)、医疗费用等,覆盖工作相关伤害。

  2、侵权责任补充赔偿

  物业公司因管理过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包含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社会保险不覆盖项目。

  3、商业保险协同覆盖

  平台企业投保的雇主责任险可覆盖骑手致第三方损害的赔偿责任,形成"社保+商保+侵权"三重保障网。

  专家解读:制度创新破解保障难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娄宇指出,该案突破传统"单赔"思维,确立"社会保险保基本、侵权责任补不足"原则。吉林大学艾琳教授强调:"人身权益损害无法用金钱衡量,双重赔偿机制更符合公平正义。"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业态从业者达8400万人,相关诉讼案件同比激增62%。最高法通过典型案例确立三大裁判规则:

  1、请求权基础分离:社会保险与民事赔偿分属不同法律关系

  2、赔偿项目不竞合:医疗费单赔,伤残赔偿可双赔

  3、举证责任倒置:平台企业需自证尽到安全管理义务

  行业警示:平台企业责任再压实

  1、用工管理规范化

  平台需与配送代理商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明确电动门等设施安全检查义务。

  2、风险预警系统建设

  推广智能安全监测设备,对异常关闭、突然启动等危险动作实时预警。

  3、保险配置优化

  建议平台企业投保"职业伤害责任险",覆盖骑手致第三方损害风险。

  维权指引:劳动者如何主张权益

  1、及时固定证据

  保存接单记录、现场监控、医疗诊断等材料

  2、双重赔偿申请

  先申请职业伤害认定,再另行提起侵权诉讼

  3、诉讼策略选择

  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护理费差额等非重复项目

  "该案为全国2000余万家政服务、网约车等新业态从业者提供了维权样本。"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林嘉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条例》立法,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的劳动保障体系。

  (本文信息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