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直播行业呈现出一片火热的发展态势,“居家直播轻松月入三万”“零门槛成为网红主播” 等宣传口号,吸引着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然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诱人说辞的背后,部分 MCN 机构和直播公会隐藏着一条以 “签约费为饵、严苛条款为笼、仲裁违约为终” 的盈利链条,让不少主播深陷困境。
甜蜜承诺背后:新人主播负债累累
2024 年年底,一纸仲裁裁决书将大四学生温悦琳推向了深渊。为了备战考研,原本专注学业的她,在 2023 年被某网红私信邀请,对方承诺只要签约就能获得 1 万元签约金。面对这笔不菲的收入,温悦琳心动了。但签约后,她只在首月拿到 3000 元,公会便以 “时长不足” 为由拒付剩余款项,还要求她拉
另一名女入会才能继续领取。不仅如此,公会承诺的 “运营扶持” 从未兑现,对直播内容的管控也极为苛刻,要求她必须做颜值主播,维护 “榜一大哥”。当温悦琳试图调整直播时间备考时,公会以 “违约” 为由向广州仲裁委提交仲裁。在公会的施压下,缺乏证据的温悦琳最终败诉,不仅直播收入微薄,还需偿还 4.7 万元违约金。
北京市盈科(苏州)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朱晨飞指出,此类合约通常用高额签约费吸引主播签约,再通过难以完成的考核制造违约,进而收取违约金。
套路重重:大主播也难逃陷阱
拥有两万粉丝的舞蹈主播杨橙,为降低直播间被封号的风险加入公会。公会承诺提供流量扶持、舞蹈培训等多项服务,然而一年后,不仅 3 人运营团队只剩 1 人,签约费也未按约定支付。公会先转账 9 万多元,又以租房、买设备等理由让杨橙转给指定人员,半个月后仅再转 1.5 万元,与承诺的 5 万元相差甚远。当公会要求杨橙续约时,遭到了拒绝。随后,公会以直播时长不够为由,向秦皇岛仲裁委提起仲裁,要求杨橙赔付 14 万元。好在杨橙在律师帮助下,提交了大量证据,证明公会违约在先,最终仅需返还两万元。
记者暗访:招聘背后的重重疑点
记者在招聘平台将求职意向设置为主播后,收到大量公会 HR 的私信,他们纷纷抛出居家办公、无需面试、高回报等诱人条件。记者选择 3 家公会深入沟通,并前往一家北京的公会实地面试。自称经纪人的王某,对记者的外形条件大肆夸赞,承诺给予 2 万元签约费,还展示其他主播的收益,试图说服记者签约。当记者要求查看公司工商营业执照时,王某含糊其辞,以北京分部刚成立为由拒绝提供。在查看合同时,王某也诸多阻挠,拒绝让记者将合同带回家,经记者强烈要求,才拿到电子版合同。
民商法律师李叔凡审查合同后表示,这份合约以 “经纪合作” 之名,行劳动关系之实,通过模糊条款将主播置于高风险境地。条款涵盖变相劳动关系伪装、无限期捆绑、债务陷阱设计、收益分配暗箱操作、维权成本施压等问题,严重侵害主播权益。
行业乱象:法律监管与风险规避
朱晨飞律师分析,直播行业多采用合作协议,而非劳动合同,公会借此规避风险,将责任转嫁给主播。一旦签约,主播不仅失去社保等保障,解约时还可能面临高额违约金。流量高的主播想解约更是难上加难,合同中的自动续签条款,让合约时间无休无止。
针对这些问题,朱晨飞给出建议:年轻人在进入直播行业前,要通过短期试播了解行业特性,建立清醒的职业认知;签约前仔细审查合同条款,避免陷入纠纷;建立证据留存体系,对重要沟通进行录音和公证;纠纷发生时,优先选择诉讼途径,保障自身权益。此外,他呼吁高校开设直播行业风险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防范法律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直播公会也并非全然处于优势地位。经纪人王某透露,去年有犯罪团伙组织素人与多家公会签约,骗取签约金后消失,公会同样维权无门。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型用工形态” 的监管与保护机制亟待完善,每一位从业者在点击签约按钮前,都需保持清醒,谨慎抉择。(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