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5 月 23 日上午 8 时 12 分,湖南郴州市北湖区政府大楼后巷上演惊魂一幕:该区发改局能源股负责人凡某从五楼后窗垂直坠落,以超 43 公里 / 小时的速度砸中一辆黑色 SUV,车顶天窗被砸出直径 50 厘米的窟窿,车身凹陷近 10 厘米。监控画面显示,安全气囊瞬间弹出时,凡某已陷入昏迷。令人称奇的是,经过 48 小时抢救,这位 45 岁的基层干部竟奇迹般恢复意识,目前已能开口说话。这起 “高坠不死” 事件背后,暴露出基层干部在风电项目推进中的巨大压力 ——3 个自然村 127 户村民因 2000 万元补偿争议多次上访,而凡某同时面临上级装机量考核与中央环保督查的双重夹击。
现场直击:15 米高空坠落砸穿车顶,医生称 “医学奇迹”“当时‘轰’的一声,整栋楼都在晃!” 事发时正在一楼食堂的工作人员回忆,凡某坠落后,车顶凹陷处渗出鲜血,车内安全气囊完全弹出。目击者提供的照片显示,黑色 SUV 车顶如同被陨石击中,天窗玻璃呈放射状碎裂,驾驶座头枕被砸得严重变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透露,凡某入院时全身 11 处骨折,脾脏破裂,颅内出血达 30 毫升,“按常规情况,这种伤势死亡率超过 80%,但他的求生欲特别强,手术中多次出现生命体征波动,都被我们拉了回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凡某在 5 月 25 日上午突然清醒并开口说话。主治医生表示,这得益于 SUV 车顶的缓冲作用:“车顶金属框架吸收了约 40% 的冲击力,加上气囊及时弹出,为他争取了关键的抢救时间。” 目前,凡某已从 ICU 转入普通病房,但仍需接受至少 3 次手术修复骨折部位。
压力困局:风电项目补偿争议与环保督查双重施压随着调查深入,凡某坠楼的深层原因逐渐浮出水面。作为能源股负责人,他主导的 “北湖风电项目” 涉及 3 个自然村 127 户村民的土地征收,但补偿金额争议达 2000 万元。村民代表反映,“航拍面积与实测面积相差 15%,我们要求重新丈量,但发改局一直拖延。” 自今年 3 月以来,村民已组织 6 次集体上访,甚至封堵过政府大门。
与此同时,上级部门要求该项目必须在 6 月底前完成装机量考核,否则将影响北湖区年度绩效考核。而中央环保督查组将于 7 月进驻郴州,重点检查风电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估。“这就像在钢丝绳上跳舞,既要赶进度,又要防民怨,还要过环保关。” 一位不愿具名的同事透露,凡某最近三个月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桌上的降压药越堆越多。
官方回应:定性 “疑因工作压力引发的意外”,回避防护措施漏洞5 月 25 日,北湖区政府首次公开回应,将事件定性为 “疑因工作压力引发的意外”,并表示已成立由纪委、应急、卫健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但调查组回避了两个关键问题:
办公楼防护措施缺失:五楼后窗未安装防护栏,仅用普通玻璃窗封闭,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坠楼前异常举动:同事反映凡某事发前一周 “情绪低落,频繁叹气”,但调查组未公布其是否留下遗书或接受过心理疏导。
更值得玩味的是,北湖区发改局自事件发生后始终保持沉默。记者多次致电该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均以 “领导不在” 为由挂断电话。这种态度引发公众质疑:“如果真是意外,为何不敢直面媒体?”
基层之殇:46 项 KPI 压垮干部,心理干预机制形同虚设这起事件折射出基层干部的生存困境。北湖区公务员绩效考核系统将工作分解为 46 项量化指标,其中 “重大项目推进速度” 与 “能源消耗控制达标率” 构成能源股的核心 KPI。凡某的工作日志显示,他每周需处理 20 余份项目审批文件,接待 5-8 批上访群众,同时应对 3-4 次上级督查。
“基层干部就像‘全能超人’,既要当政策执行者,又要当矛盾调解员,还要当数据统计员。” 中国政法大学公共管理专家李教授指出,郴州公务员心理咨询室使用率不足 5%,而凡某所在的能源股从未组织过心理健康培训。“当压力积累到临界点,任何一根稻草都可能压垮他们。”
公众追问:奇迹生还能否唤醒体制关怀?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民提出三大疑问:
补偿争议如何解决?风电项目涉及民生与生态,政府能否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防护措施何时完善?办公楼窗户加装防护栏的成本不足万元,为何长期未落实?
心理干预何时到位?能否将心理健康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定期强制休假?
截至发稿,调查组仍未公布坠楼具体原因。但正如凡某主治医生所说:“他能活下来是个奇迹,但真正的奇迹应该是让每个干部不再承受这样的压力。” 本报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追踪基层干部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完善之路。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网易新闻、北湖区政府通报等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