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5 月 23 日凌晨 5 时许,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三舍村突发山洪灾害,导致 8 人失联、3 人受伤、10 间民房被冲毁。截至 5 月 25 日 18 时,搜救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6 名失联人员已被找到,但均无生命体征;仍有 2 人下落不明。目前,由消防、公安、武警、应急、村民等组成的 9 个搜救小组正沿河道两岸展开近 20 公里的地毯式搜救,动用冲锋艇、搜救犬、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全力寻找剩余失联人员。
直击救援现场:水陆空立体搜救,争分夺秒不放弃25 日清晨 6 时,9 支搜救队伍兵分三路展开行动:
水上搜救组驾驶冲锋艇沿芙蓉河主河道巡查,重点排查被冲毁的桥梁、堤岸等危险区域,对水面漂浮物及障碍物进行清理;
陆地搜救组携带搜救犬徒步沿河岸两侧推进,利用铁锹、生命探测仪等工具清理泥石流堆积物,逐段排查可能的掩埋点;
空中监测组通过无人机进行高空巡查,实时回传河道及周边地形数据,为地面救援提供精准坐标指引。
据现场救援人员介绍,由于事发地属溪沟地形,山区高差大、坡度陡,瞬时水流冲击力极强,部分房屋被整体冲移 20 余米,给搜救带来极大难度。“我们采用‘编组轮换、逐层剥离’的方式,对每一寸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区域进行反复探测。” 一名消防队员表示,尽管已过黄金救援期,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
灾害溯源:极端降雨叠加地质脆弱,预警传递存短板此次灾害的直接诱因是极端强降雨。5 月 22 日至 23 日,泗水乡累计降雨量突破 100 毫米,短时强降雨导致山体土壤迅速饱和,形成强大洪流冲击下游村庄。龙胜县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80% 以上面积为山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土层浅薄、岩石风化严重,本就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更值得警惕的是,广西此前经历长期干旱,土壤吸水能力锐减,旱涝急转加剧了地质不稳定性。
尽管气象部门在 5 月 23 日 4 时 45 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但预警信息未能及时触达村民,导致部分人员未提前撤离。“事发时正值凌晨,山区通讯信号中断,很多老人没有收到预警短信。” 一名当地干部坦言,这暴露出基层应急体系在信息传递 “最后一公里” 的短板。
政府行动:三级响应全面启动,受灾群众妥善安置灾害发生后,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三级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统筹协调 6 个工作组开展抢险救灾。截至 25 日,已累计投入救援力量 1300 余人次,转移受灾群众 14 户 28 人,并在三舍村村委设立临时安置点,提供帐篷、食品、药品等物资。
“我们对受灾群众实行‘一户一工作小组’服务模式,安排专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保障。” 龙胜县常务副县长郑明旺表示,目前临时安置点已开通 24 小时医疗服务,并完成环境消杀,确保受灾群众身心健康。
专家警示:山区防灾需破解‘三大痛点’地质专家指出,龙胜此次灾害暴露三大共性问题:
地形与建设矛盾:部分自建房紧邻山崖沟谷,且未进行边坡加固,抗灾能力薄弱;
预警响应滞后:极端天气下,传统广播、电话等预警方式在山区效率低下,需探索 “新媒体 + 应急广播 + 网格员” 的立体预警体系;
生态修复不足:经济作物取代原生植被导致水土保持能力下降,需加大退耕还林和生态修复力度。
“3 月底至 9 月是龙胜地质灾害高发期,建议重点加强对切坡建房、道路开挖等人类活动的监管。” 桂林市地环站专家建议,未来应通过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手段,从源头降低灾害风险。
结语从连夜搜救的橙色身影到安置点温暖的烛光,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仍在继续。目前,剩余 2 名失联人员家属仍在村口守望,期待奇迹出现。正如救援队员在泥泞中写下的誓言:“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本报将持续关注搜救进展,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本文综合自广西新闻网、桂林生活网、央视新闻等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