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2025 年 4 月 25 日,三亚市崖州区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报,确认 4 月 12 日 17 时 25 分许,该区某景区发生一起游客溺亡事件。涉事游客自行前往非游览海岸区域并跃入海中,经救援无效死亡。事件引发公众对景区安全管理及游客行为规范的讨论。
一、事件经过:游客擅自进入危险海域根据景区监控画面及调查结果,涉事游客进入景区后,未遵循游览路线指引,擅自翻越防护栏,进入标有 “禁止进入”“危险海域” 警示牌的非游览海岸区域。该区域礁石密布、暗流涌动,且未设置救生员及应急救援设施。监控显示,游客在礁石上停留约 5 分钟后突然跃入海中,随后失去踪影。
景区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发现异常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步报警并组织救援。辖区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迅速联动,于 17 时 51 分将游客救上岸,但经现场抢救无效宣告死亡。经法医鉴定,死因为溺水,排除他杀可能。
二、官方回应:景区无责,但安全措施存疑崖州区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称,涉事游客行为违反景区安全规定,景区已尽到警示义务,无需承担法律责任。通报同时强调,景区在非游览区域设置了明显警示标识,并定期开展安全巡查。
然而,部分游客及家属质疑景区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警示标识不足:涉事区域警示牌字体较小,且未设置电子围栏或语音提示;
防护设施薄弱:防护栏高度仅 1.2 米,易被翻越;
救援响应滞后:从游客入海到救援人员抵达现场耗时 26 分钟,期间无救生员即时干预。
三、家属诉求与社会争议死者家属 4 月 14 日抵达三亚后,对景区处理方式提出异议:
质疑责任划分:认为景区未充分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要求调取完整监控及巡查记录;
要求经济赔偿:主张景区存在管理过失,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呼吁公开信息:要求公布涉事区域安全评估报告及历史事故记录。
事件曝光后,# 游客擅自下海溺亡谁之过 #话题登上热搜,网友观点两极分化:
支持景区方:“游客无视警示,理应对自身行为负责”;
批评景区方:“景区安全措施形同虚设,监管部门需介入调查”。
四、法律与安全专家观点针对事件争议,法律及安全领域专家提出以下分析:
法律责任界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景区若能证明已尽到合理安全保障义务,可免责;
若游客行为显著过失(如故意破坏防护设施),法院可能判定景区承担部分责任。
安全管理漏洞: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王军指出,非游览区域应采用 “物理隔离 + 智能监控” 双重防护,仅靠警示牌难以杜绝风险;
应急管理部 2022 年发布的《景区安全提示》明确要求,危险水域需配备救生员及应急救援设备。
游客行为规范:
三亚市应急管理局曾多次提醒游客,三亚湾、崖州湾等海域暗流复杂,非开放区域严禁游泳。
五、景区安全管理现状与反思公开信息显示,涉事景区所在的崖州区拥有南山、大小洞天等知名景点,但部分区域存在安全隐患:
2023 年 10 月:三亚市政协调研发现,部分景区直饮水设施不足,安全警示标识不规范;
2024 年 8 月:高台县景区品质提升专项行动要求 A 级景区完善防护设施,崖州区未被列入整改名单。
此次事件暴露了景区在非游览区域管理上的共性问题。有业内人士建议:
技术升级:在危险区域安装智能监控及电子围栏,实时预警越界行为;
人员配置:增派巡逻人员,对擅自进入危险区域的游客及时劝阻;
应急演练:定期开展溺水救援模拟训练,缩短响应时间。
六、事件后续与公众提醒截至发稿,崖州区政府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景区安全管理展开全面检查。涉事景区暂时关闭非游览区域,并加强游客安全教育。
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提醒游客:
严格遵守景区安全规定,切勿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
关注景区实时安全提示,遇恶劣天气或海况及时撤离;
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陪同下游览,避免单独行动。
事件进展将持续关注,游客安全需景区与个人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