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2025年5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中国肉类协会向全国肉类产品经营企业发布风险防控提示,要求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采购、贮存到销售全链条防范风险,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这是继《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出台后,监管部门针对肉类产品安全监管的专项部署。
三方面防控措施直击行业痛点
此次风险提示聚焦肉类产品流通关键环节,提出三大核心要求:
采购环节:严查“两证一报告”
食品经营者采购肉类时,必须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严禁采购无合法来源产品。对进口肉类,需额外核验海关通关证明文件。
销售环节:信息透明杜绝误导
销售场所须如实标注肉类名称、产地等信息,分割销售时需在包装或显著位置明示。禁止虚假标注“土猪”“冷鲜”等误导性内容,确保消费者知情权。
贮存环节:第三方冷库备案管理
第三方冷库需建立委托方档案,留存检疫检验证明,并按规定向市场监管部门备案。进口肉类贮存须单独建立台账,实现全程可追溯。
科技赋能监管 企业主体责任再强化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新规通过“制度+科技”双轮驱动提升监管效能:
数字化追溯:推动肉类产品电子溯源系统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一物一码”全程可查
信用惩戒机制: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严重失信者纳入“黑名单”
行业自律公约:中国肉类协会同步发起《诚信经营承诺书》签署活动,首批300家会员企业已响应
典型案例警示 行业整改进行时
近期多地查处多起肉类安全案件:
广东某公司:因销售未标注产地的“混合肉卷”,被罚没120万元
江苏某冷库:未备案贮存进口冻肉,企业负责人被列入失信名单
网络订餐平台:下架32家违规标注“土猪肉”的商家
【专家解读】
“新规将散装肉品纳入重点监管,填补了以往监管盲区。”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张伟表示,通过建立“采购-贮存-销售”闭环管理体系,可有效遏制注水肉、走私肉等问题,预计行业规范化成本将提升15%-20%,但长期看将推动产业升级。
消费者提示
购买时扫描二维码查验产品溯源信息
发现标签模糊、包装破损等问题可拨打12315举报
冷链肉品建议在0-4℃环境下保存,避免反复解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