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已成为继“石油”之后的新型战略资源。最高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利用网络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达2458人,较上年增长17.3%。公安部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十大典型案例,揭开了这条黑色产业链的运作内幕——从教培机构植入木马到快递员倒卖订单,从虚假认证骗取信息到技术变造牟利,犯罪手段已升级为“骗盗勾结”复合型攻击,形成百亿级地下市场。
黑色产业链三大“掘金术”
1. 技术窃取:教培机构竟成“数据金矿”
北京海淀警方破获的教培机构木马攻击案中,犯罪团伙以“系统维护”为名,向目标机构员工植入定制木马程序,远程控制内部计算机窃取客户资料。办案民警透露,某机构后台数据库在3个月内被非法访问217次,超10万条家长信息遭倒卖。
2. 内鬼勾结:快递单成“黑色提款单”
甘肃张掖警方打掉特大快递数据黑产链,犯罪团伙通过贿赂快递分拣员,使用技术手段拦截订单系统数据,日均窃取3000余条快递信息。这些包含姓名、电话、住址的“黄金数据”被打包出售,单条售价高达5元。
3. 非法采集:地图认证竟是“信息陷阱”
辽宁辽阳破获的虚假认证案中,犯罪团伙冒充某地图APP工作人员,以“免费开通旺铺认证”为诱饵,骗取2000余家商户实名信息,用于注册空壳公司支付账号。这些“幽灵账户”成为电信诈骗洗钱工具,涉案资金超8000万元。
法律重拳:从“单兵作战”到“全链条打击”
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明确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最高可判7年。针对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内鬼”,司法机关实施“一案双查”——既追究直接作案者刑责,也对失职单位处以最高500万元罚款。
公安部网安局负责人介绍,2024年共侦破相关案件70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420个,查封非法交易网站217个。今年启动的“净网2025”专项行动,将重点打击利用AI换脸、虚拟号码等技术升级的侵权行为。
全民防护指南:守住信息安全的“三慢法则”
个人防护:
授权要慢:拒绝“扫码领红包”诱惑,APP注册时勾选“仅获取必要信息”
检查要勤:每月核查银行流水、征信报告,发现异常立即通过12321平台举报
维权要快:遭遇信息泄露后,72小时内冻结账户并保存聊天、转账记录
企业合规:
权限分级:对客服、销售等敏感岗位实施“数据接触最小化”原则
技术加固: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红蓝对抗:每季度开展数据泄露应急演练,建立“数据安全官”问责机制
专家观点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已从‘谋财’演变为‘害命’。”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指出,2024年查处的案件中,68%的受害者遭遇过精准诈骗,其中12人因信息泄露自杀。她呼吁建立“数据泄露强制保险”制度,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本文信息来源: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