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冒充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未成年人信任实施诈骗,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发生的这起案件令人警醒。去年 11 月 24 日,托克托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居民李某报警,称其银行卡内 4.4 万元被盗刷。警方快速响应,仅用一天时间便将全部资金追回。
当日,李某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经侦查发现,被盗刷资金被用于在某电商平台购买电子产品,且商品已处于发货状态。情况刻不容缓,警方立即联动电商平台,成功拦截订单。在多方协作下,次日下午,4.4 万元资金悉数追回。
随着调查深入,案件全貌逐渐清晰。原来,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李某的儿子徐某(未成年人),并出示伪造的相关证件,伪装成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获取了徐某的信任。随后,骗子编造 “因自身操作失误导致公司账户冻结” 的谎言,诱骗徐某配合完成账户解冻操作。在骗子的步步诱导下,徐某通过视频按照指示代付商城订单,最终导致母亲银行卡被盗刷。
针对此类案件,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和特巡警支队民警谢鑫分析指出,未成年人缺乏警惕性是主要原因。诈骗分子正是利用青少年对公职人员的信任,伪造身份、编造紧急情境实施诈骗。徐某未能识别 “代付” 风险,对陌生链接和远程操控毫无防备;家长李某虽保管银行卡,但与孩子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及时察觉异常。
对此,谢鑫支招,筑牢未成年人反诈 “安全墙” 需构建家庭、学校、技术三重防护网。家庭方面,家长要强化账户隔离,为孩子配备独立电子设备,禁用大额银行卡绑定,开启 “未成年人模式” 并关闭免密支付,还可通过观看反诈动画片、模拟诈骗场景等方式提升孩子防骗意识;学校可开展 “诈骗情景剧” 等沉浸式反诈教育,建立心理筛查机制,及时干预沉迷游戏、社交异常的学生;银行与电商平台应对绑定未成年人信息的账户增设 “代付二次验证”,加强拦截能力。此外,家长应多关注孩子情感需求,建立平等信任的沟通渠道,从心理源头增强青少年反诈能力。警方提醒,若家长、教师发现孩子提及 “解冻”“验证码” 等敏感词,务必核实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拨打 96110 反诈专线。(来源: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