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2024年11月15日是引岗渠通水五十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退休于河北省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几十年在政法战线工作,曾亲身参加了引岗渠建设的一名老同志,站在雄伟、壮观的冶河渡槽下,五十年前的场景又历历在目,不由得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河北省获鹿县(现石家庄市鹿泉区)有个引岗渠,它是从平山岗南水库引水、途经三个县区、总长度200多华里的灌溉渠,是河北省石家庄西部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
引岗渠始建于1969年,主干渠竣工于1974年。水渠起始于平山岗南水库,沿太行山东麓浅山地带,经由平山、获鹿、到达元氏县蟠龙湖(原八一水库),全长102公里。
水渠所经沿线山地起伏、曲折蜿蜒,渠道穿过无名山、常峪岭、光禄山、九里山、狸虎山等20多个山头,跨越温塘河、马冢河、冶河、太平河、洨河、北沙河等50多条河流;共建有7条隧道、423座桥梁;涵洞、闸口,分水、供水等建筑450多座。
它的建成通水,是平山、获鹿、元氏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法上马”的杰作,是当年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的不朽典范。
全民总动员,各行各业齐参战,奋发图强,建设引岗渠
获鹿县历史上十年九旱,素有“老八成”之说,人们习惯于“东有平原西有山,八成年景保平安”,在新中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的大环境中,全县人民在获鹿县委的领导下,硬是改变了旧的观念,决心彻底改变干旱缺水的历史现状,“小打小闹不解气,搭大台子唱大戏”,“修建引岗渠,重新安排获鹿河山”,全县人民统一了思想认识,拉开了修建引岗渠的序幕。
历时五年的修渠过程,三县共动员了四十余万修渠大军,农村城镇共投入1384万个用工量,挖掘土石754万方,整体总投资5571多万元。那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汽车、挖掘机和各种施工机械,施工全部采用人工挖掘,运输物资和土石废料则使用拖拉机、大马车、小拉车、独轮小推车,甚至是自行车。
1970年,我是一名公安民警,参加工作伊始就参加了引岗渠的建设。在县委领导班子的动员和率先垂范下,不仅仅是修渠的民工队伍,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师生都参加到热火朝天的修渠工程中了,领导和群众一样,用自行车带,用小拉车拉,用独轮小推车推,把建筑用的水泥、白灰、石块送到百里以外的工地。运输队伍车水马龙、你追我赶,像解放战争时期支前队伍一样,场面十分壮观。
那时我还参加了水渠的挖掘土方劳动,我们是自带干粮自带工具。手磨破了,用布包裹一下,又投入战斗。经常是顶风冒雨,喝凉水,吃自己带的干粮,轻伤不下火线,就好像打仗一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修渠军民迸发出了冲天的豪气。
工地上,到处是红旗招展,喊声震天。每个施工工地都有一个战场指挥部。战斗捷报,简报,好人好事,英雄模范事迹,通过扩音喇叭不断广播,时而播放革命戏曲、歌曲,时而播送倡议书、决心书……,鼓舞了斗志,又增添了战天斗地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上,“硬骨头连”、“铁姑娘排”等英雄群体层出不穷,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
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谱写战天斗地的英雄史诗
民工们住在老乡家,吃在集体食堂。有的还吃住在工地帐篷,主食主要是饼子,咸菜,菜叶、酱油、盐勾兑的高汤,一人吃十来个馒头是常有的,可见当时人们的体力消耗有多大。
当年修渠大军几乎全部是“自带工具,自带粮,勒紧腰带战引岗”。施工之初都是土法上马,有一首打油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手握钢钎用锤砸,上下井口麻绳拉,提着油灯点炮捻,排风赶烟土办法”。说到这里,应该特别提起的是修建冶河渡槽时的种种艰难程度。因其200多华里的长度落差仅仅只有29米,所以,在平原地段往往要架设起很高的渡槽来实现“搓板”式下递效果,这就给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冶河渡槽也叫“群英渡槽”,它是整个引岗渠工程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位于平山县刘家会和七亩村之间,横跨一千多米的冶河,渡槽长1170米,宽6.5米,高26.3米,48孔。犹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非常壮观。这是冶河的枢纽工程,它承担着南跃渠、大同渠、源泉渠、兴民渠以及引岗渠本身输水配水的诸多功能,是一座引岗渠的重大枢纽建筑群。另外在地面下方,建有一座大型的倒虹吸工程,总长度近千米、深度9米、宽度5米的两排巨型管道从河底穿过。
冶河倒虹吸工程修建前期,难度很大,都是由十几个人抬着一节节水泥管道慢慢放进倒虹吸地槽,然后把管道一节一节无缝隙地对接上,后来驻获单位一个兄弟工程处支援送来了全县唯一的一台吊车,才加快了工程进度,使该倒虹吸工程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任务。
渡槽架槽施工更是艰难困苦,没有卷扬机,起初是人工背扛,传送,后来土法人工传送,硬是把工程材料,送到渡槽顶部后,再把石块一块一块地砸砌上去。
另外,长达2700米的王常峪隧洞的施工也异常困难,由于隧洞地势、土质等原因,渗水塌方情况几乎每天都发生,没有机械,全是人工作业,人工凿眼、放炮捻、人工搭券垒顶、搬运石料、人工排除险情等等。获鹿县驻军部队领导得知情况后,派解放军指战员来到工地支援施工,就这样,军民团结奋战,共同建造了王常峪隧洞。因而王常峪隧洞也称为“军民团结隧洞”。
在施工最艰难的时候,驻军、企业单位派人、汽车、设备、技术人员,无私支援施工工程建设,特别是老将军肖光也个人出资支援了大量物料,为引岗渠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驻地部队指战员直接参加施工建设。经过五年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引岗渠重点工程的施工,成为那个伟大的年代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生动写照!
引岗渠全线通水22年后的1996年8月4日,石家庄西部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肆虐的洪水在冶河上以每秒12600立方米的洪峰咆哮而过,所到之处河道、农田都遭受很大的损失,但冶河渡槽、冶河倒虹吸这两项巨大的人工工程,硬是顶住了洪水的袭击,经受了考验,安然无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在王常峪隧洞的修建过程中,史永计烈士就牺牲在了这个工地上,年仅36岁。牺牲前他是获鹿县公安局的一名公安战士,引岗渠施工一开始,他就被抽调去引岗渠工地担任王常峪隧道施工团的副团长。他身先士卒,带头奋战在最累最苦、最危险的工地上。1972年9月3日,他在五号井蹲点,施工十分艰难。他亲自在工地施工现场指挥施工,这时,隧洞井内突然出现塌方,史永计被砸晕倒在塌方井里,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后史永计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引岗渠建设中,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烈、模范人物,如:四川人吴占洲,1936年参加红军,立过特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1958年落户获鹿县七街,修建引岗渠工程开始,他就主动请缨当上了民工连长,带领民工们攻坚奋战平山霍兵台隧洞,在引岗渠建设中又立了新功;石家庄市知识青年胡金荣(女),初中毕业生,在山尹村插队时才十几岁,参加引岗渠建设,搞宣传,和成年人一样劳动,学打锤、放炮捻并成为行家;有四个孩子的母亲姚素珍,李村百尺杆人,到工地和男人们一样劳动;大车行的24岁的李吉瑞,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因塌方右腿被砸折后截肢,落得终身残疾;红军老战士潘志广,河北霸县人,参加过高蠡暴动,获鹿县人民银行行长,当年曾参加过引岗渠建设,后在北京去世,去世前留下遗嘱,要把骨灰撒在引岗渠里;冶河大渡槽设计者、时任技术员的宋正华,山东济南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获鹿县水利局当技术员,后调至山东水利设计院工作,时常关心引岗渠的建设,心心念念引岗渠,1996年9.6特大洪灾后,深夜打电话询问引岗冶河渡槽的情况……参加引岗渠建设的英烈、模范人物事迹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在引岗渠通水十周年时的1984年,获鹿县(现石家庄市鹿泉区)县委、县政府、人大常委会、政协决定,在县修建一座引岗渠纪念碑,至今仍然屹立在县城西门外。
碑亭古朴典雅,六柱高耸,碑身和厚重的浮雕底座矗立在精雕细刻的青石台阶上。整个亭碑气势壮观,使人肃然起敬。碑文道:“水利为农业之命脉,渠道为灌溉之经络。鹿泉大地,十年九旱,农桑不保,粮棉屡歉。岁至乙酉,获倡平、元两县,集万众,战五载,制天命而用;投巨款,巧设计,饰地貌成渠。银龙入沃野,水随人意流。昔日荒山秃岭,今朝林茂粮丰。众念库留引水洞预见深远,齐赞渠越丛山洞业绩非凡。此举造福人间,堪称党的英明,制度优越,群策群力之大成。为缅怀献身英雄,纪念贡献卓著者,特于通水十周年之际,撰文树碑,使引岗精神永存。”另一面刻记了24位为修建引岗渠牺牲的烈士名单,让后人们永远记住他们。
造福千秋、功在万代,是镌刻在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引岗渠的修建完工,为三县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使干旱缺水的山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三县人民解决生产、生活用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浇灌了44万亩农田。据统计,通水当年小麦亩产就增产了165斤;引岗渠建成通水的五十年中,不但改变了山区缺水的局面 ,还增加了地下水储量,补充了沿途水库储水、池塘用水,更是为后来山区企业增加了工业用水,为植物园、动物园,龙泉湿地公园、龙泉古镇等旅游景区,补充了水源,为绿化鹿泉发挥了巨大作用 ,鹿泉能成为石家庄的西花园和西部景观带,引岗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6年以来,引岗渠进行了第二次创业,整修了渠道,美化了沿途景色,扩大了用水范围。引岗渠像一条绿色天河,谱写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创造的改天换地的一首英雄凯歌!
(朱自卫,曾任获鹿县公安局民警,获鹿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鹿泉市人民法院院长,井陉县人民法院院长,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处级审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