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闭会期间代表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履职平台,也是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2023年,赵乐际委员长在重庆调研及与全国人大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建好并充分利用好代表家站,使之成为代表开展履职活动、紧密联系群众的有效平台,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代表在发挥作用,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帮助解决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相关规定,各地致力于优化布局、完善机制、提升功能、依法运行,以建设、管理和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确保代表依法履职,畅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人大代表联络站现已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代表与群众沟通的“民意窗”,以及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关键载体。
一、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重要意义
联系群众: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人大代表紧密联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大代表应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优势,成为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代表法及选举法则详细规定了人大代表的职责和选举方式,确保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参与国家权力行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正确履职,人大代表需深入了解民意,密切联系选民和群众,反映其意见和要求。
联络平台:人大代表联络站为联系群众提供了必要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大工作,推动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然而,实践中代表平时主要依靠个人自觉联系群众,缺乏常态化渠道。为此,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实施意见,要求建立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推动地方加快联络站建设。2022年修正的地方组织法更将联络站写入法律。因此,建设联络站是贯彻中央部署、实施国家法律、密切代表与群众联系、创新人大制度的必然要求。
实践成效:全国已建立20多万个人大代表联络站,覆盖所有乡镇、街道,部分地方还拓展至大型社区、学校、医院等。代表通过联络站定期接待群众,宣传政策,听取意见,报告履职情况,开展学习交流。联络站帮助代表了解群众问题,推动解决,提出高质量议案和建议,有效改变了“会后就了”的状况。
二、江西省人大代表联络站发展历程
江西省自2014年起探索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至2024年6月底,已建立2308个实体联络站、2310个网上联络站及243个省级示范站。
从无到有:2014年,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在4个设区市的5个县(市、区)试点联络站建设,后扩大至11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经过三年试点,联络站成为江西省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共识和工作抓手。
从少到多:2017年,江西省全面推进联络站建设,要求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设立一个联络站。至2018年底,全省乡镇(街道)实现建站全覆盖,县乡代表进站全覆盖。
从有到精:2022年,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出台意见提升联络站管理水平,聚焦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通过遴选示范站、建立退出机制等方式,提升整体水平。同时,依托“江西数字人大”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补。
三、江西各地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经验思考
江西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建设联络站,聚焦代表职责用好联络站,服务代表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明确功能定位:联络站已成为“宣传站”、“民意窗”、“减压阀”和“充电站”。代表在联络站宣讲政策、倾听民意、推动问题解决、学习交流,提高履职能力。
抓好运行管理:各地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领导干部代表进站活动形成制度机制,有效带动各级代表进站。通过健全制度,明确工作内容及程序,夯实工作基础。
打造特色亮点:一些地方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N”模式,如“联络站+产业”、“联络站+民生”、“联络站+立法”,不断丰富联络站功能,激发活力。
建好管好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已成为地方各级人大的共识。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服务中心和大局,依法做好联络站工作,使之成为汇聚民意、凝聚智慧的连心桥,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提供江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