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突发严重化工污染事件。知情人士举报称,约39吨工业硫酸废液被非法倒入市政管网,最终流入当地饮用水源水库,引发水质危机。目前环保部门已启动应急响应,涉事企业负责人被控制,具体污染范围仍在排查中。
据周边居民反映,一辆未悬挂车牌的危化品运输车在红石崖街道某路段徘徊,随后将可疑液体倾倒入市政排水口
水库管理部门检测到进水口pH值骤降至1.2(强酸性),立即启动应急拦截程序,关闭取水口并启动备用水源。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黄岛分局同步介入调查。
经采样分析,污染物确认为浓度超标的工业硫酸废液,含铜、氟等重金属残留。污染带已扩散至下游3公里河道,威胁近10万居民饮水安全。
涉事企业溯源:环保手续存疑的“隐形工厂”
企业背景:初步调查显示,涉事运输车所属公司为“青岛XX化工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为红石崖街道某工业园,但现场查无此址。
违规线索:
2024年4月,该公司因未运行污水处理设施被群众投诉,检测报告显示废水COD超标6倍,但第三方检测报告却称“达标”。
企业危废管理台账缺失,近半年危废转移联单均无电子记录。
污染影响评估:生态与健康双重威胁
水体污染
硫酸废液导致水库溶解氧含量降至0mg/L,鱼类大规模死亡,藻类爆发性繁殖。
重金属铜浓度达0.8mg/L(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1.0mg/L),长期饮用或致肝肾损伤。
土壤风险
污水管网沿线土壤pH值异常,局部区域出现硫化物结晶,可能影响农作物种植。
社会反应
周边居民在政务平台发起联名抗议,要求公开污染数据并追责。
网民质疑:“2015年红石崖化工厂自燃事故后,为何危化品监管仍存漏洞?”
法律追责与应急处置
责任认定
根据《刑法》第338条,非法倾倒危险废物超3吨即构成污染环境罪,主犯或面临7年以上有期徒刑。
若查实企业伪造检测报告,可追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应急措施
投放200吨石灰乳中和酸性水体,建设临时活性炭吸附坝拦截污染物。
对下游5个社区启动自来水应急配送,疾控中心开展饮用水源24小时监测。
背景延伸:红石崖化工污染治理困局
历史欠账:2015年该街道曾发生货车自燃致化学物泄漏事故,暴露危化品运输监管漏洞。
系统缺陷:2022年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至今仅完成一期预处理设施。
监管盲区:2024年群众投诉某企业“废水检测造假”,但第三方机构与涉事企业存在利益关联。
专家建议:破解危废管理困局
技术防控
推广《废硫酸利用处置污染控制术规范》,强制企业安装危废出入库智能监控系统。
制度革新
建立跨部门危废转移电子联单,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司法衔接
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刑事追责”双轨制,提高违法成本。
(本文信息来源:生态环境快讯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