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一码头 6 艘渔船突发爆燃 25 分钟扑灭无伤亡 事故原因暴露港口安全隐患 来源:法治零距离 时间:2025-05-07 浏览:

  法治零距离讯    5 月 6 日 12 时 55 分,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电建码头发生惊险一幕 —— 一艘停靠渔船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至周边 5 艘船只,现场浓烟滚滚并伴随连环爆燃。消防部门出动 13 辆消防车、两艘消防艇,仅用 25 分钟扑灭明火,幸无人员伤亡。初步调查显示,事故与船舶电路老化、私改油路及消防设备缺失等问题密切相关,暴露出港口安全管理的重大漏洞。

  现场直击:25 分钟生死救援

  爆燃瞬间:

  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起火渔船底部突然窜出数米高火球,黑烟遮天蔽日。火势借 6 级海风迅速扩散,5 艘相邻渔船相继被引燃,油箱爆炸声此起彼伏,燃烧高度达 20 米。

  救援行动:

  消防部门接警后 5 分钟内抵达现场,采用 “水陆夹攻” 战术:

  海面部署消防艇用泡沫覆盖浮油,阻断火势蔓延;

  岸上 13 辆消防车组成水枪阵列,冷却相邻未燃船只。

  消防员顶着 40℃高温和随时可能爆炸的风险,在 25 分钟内完成灭火,成功阻止火势向 300 米外的油料储存区扩散。

  事故成因:隐患积重难返

  船舶安全隐患:

  电路老化:涉事 6 艘渔船均为 10 米以下木质小船,船龄最长达 23 年,2024 年港务局检查记录显示其中 3 艘存在电路问题。

  私改油路:90% 渔船为节省成本私自改装油路系统,输油管直接暴露在甲板表面,未采取阻燃措施。

  消防缺失:70% 渔船灭火器过期,38% 从未进行消防演练,部分船只甚至拆除政府强制安装的智能烟感报警器。

  码头管理漏洞:

  防火间距不足:休渔期渔船密集停靠,间距不足标准值的 1/5,形成 “多米诺骨牌” 效应。

  监管薄弱:2023 年码头虽完成消防系统升级,但日常巡查仅检查证件,未深入排查电路、油路等隐蔽隐患。

  人为操作失误:

  有目击者推测,起火可能与船员午休时未关闭电热设备有关,或因焊接作业遗留火种。

  官方回应与后续整治

  初步调查结果:

  侨港镇政府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直接经济损失预估超 800 万元,具体金额待专业机构评估。涉事码头已暂停运营,海事、应急等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重点核查动火作业许可、危险品装卸规程等环节。

  专项整治行动:

  全面排查:即日起对全镇 1200 艘渔船开展 “拉网式” 安全检查,重点整治电路老化、消防设备缺失等问题。

  强化监管:建立船舶安全 “红黑榜”,对违规船只实施停航整改,对私自改装油路的渔船主最高罚款 5 万元。

  技术升级:计划为所有渔船免费安装智能烟感报警器,并在码头增设 10 个消防栓和 2 台大型泡沫消防车。

  专家警示与公众建议

  行业痛点:

  海洋安全研究所专家指出,北海市 70% 渔船为个体经营,船主安全意识淡薄,“年检时拿手电筒照两下就算完事”。2024 年全市船舶事故中,70% 与电路故障相关,暴露出行业共性问题。

  防范指南:

  日常维护:定期检查电路、油路,每 18 个月更换软管,每 5 年更换减压阀。

  应急处置:发现火情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切勿盲目泼水。

  环境意识:禁止在码头倾倒油污,避免火灾引发次生污染。

  深度反思:休渔期的安全警钟此次事故正值南海伏季休渔期(5 月 1 日 - 8 月 16 日),上千艘渔船集中停泊,安全风险剧增。2022 年政府推广的智能烟感报警器曾在多起初起火灾中发挥关键作用,但 23% 设备遭人为拆除。专家呼吁:“安全投入不能省,一艘船年检费仅 500 元,装防火系统需 3000 元,但这是保命钱!”

  (本文综合自北海市应急管理局、侨港镇政府通报及《北海日报》《南国早报》现场报道,持续关注事故调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