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应当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时代价值,为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强化法治中国建设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审判自觉提供更加坚实的底气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人民法院应当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时代价值,为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强化法治中国建设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审判自觉提供更加坚实的底气支撑。
纵观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深入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义,增强政治自觉。
法治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法治伴随国家产生,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蕴含着强国富民、改革求进的价值追求。纵观法治发展、把握法治功能,我们要更深刻理解法院是专业性很强的政治机关,法院工作事关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更深刻理解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大意义,这也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理念。
透过历史发展视角,立足新时代的司法审判工作,做深做实“从政治上看”,必须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牢牢把握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方位,以“凡事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为指引,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履职尽责服务保障中心大局,积极弘扬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价值。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司法为民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持续强化“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小情,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民尚法弘德创建更加优质的法治氛围。
深思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的价值内涵,深刻把握审判理念的传承发展,增强法治自觉。
中华法系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法治思想,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德主刑辅、罪罚相当、孝悌慈爱等价值追求伴随时代变迁不断传承发展,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法治文化根基和思想理念内核。深挖审判理念中的文化根脉,我们要更深刻理解“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抓前端、治未病”“双赢多赢共赢”等现代化审判理念深层的文化源头,进一步明晰坚定审判工作现代化的具体目标要求。
传承法治文化精神,以现代化审判理念为指引,做深做实“从法治上办”,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依托人民调解、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实质化解。必须始终坚持案件办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防止就案办案、机械办案,加强立审执衔接配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秉持“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工作要求,透过案件看问题、透过法条看规则,通过司法建议、白皮书、调研报告等积极发挥司法在参与社会治理、推动问题解决的功能作用,通过典型案例、普法宣传等坚定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细悟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妙绝伦的经验智慧,深层练就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素质能力,增强审判自觉。
中华法系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召公、狄仁杰、包青天等一位位清正廉洁、传颂至今的杰出历史人物,流传着董仲舒援引儒家经典裁判,海瑞巧断命案、智斗贪官等一个个让人拍案叫绝、精妙智慧的经典裁判。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亘古不变。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曾以不同形式呈现,历史上的很多经验智慧至今仍旧焕发时代光彩。面对当前案件总量大和定分止争难的困难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经验智慧,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更多的启示借鉴。
汲取法治经验智慧,强化使命责任担当,做深做实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必须练就更加过硬的本领能力,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融入司法审判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公正司法能力,深刻把握法律规定背后的精神理念,用好用足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培训网等,确保案件审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加强审判管理能力,深刻把握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所蕴含的价值导向,落实好阅核制、合议制、专业法官会议等,确保案件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加强狠抓落实能力,深刻把握定分止争方法路径,学会运用群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在案件调解、庭审活动、文书撰写、信访接待等各项工作中充分进行释法说理,真正做到解法结,更解心结。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立足职责使命,勤勉履职、廉洁奉公,严守各项纪律规定和制度要求,勇于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挑战,勇于面对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始终坚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持续担当作为。(来源: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